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422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21.
初夏南海季风低压发展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热带有限区域σ—坐标六层初始方程数值预报模式对1979年6月下旬一次南海季风低压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本例南海季风低压的发展对大地形不敏感,与南海台风的数值试验结果不同.削减湿度场的试验表明,季风低压的发展与大气中水汽含量密切相关,湿度减小,季风低压发展缓慢甚至发展不起来.积云对流过程及其潜热的释放对季风低压发展有显著影响,它使得低压区的上升运动加强.改变低压南侧的西南风强度,导致水汽及能量输送的减小,不利于低压的发展.低压的发展主要由积云对流所驱动.  相似文献   
122.
一个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的修改了的郭型积云参数化方案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利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有限区域模式和1979年6-7月的FGGEⅢb级资料,首先检验的原修改了的郭型积云参数化方案(下称原方案)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预报效果。然后根据其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地区积云活动的特点,应用修改了的Kirshnamurti多元回归方法,考虑中尺度水汽辐合,由该地区的散度、层结稳定度拟合了增湿系数b和中尺度水汽辐合参数η(下称新方案)。最后用新方案作了9例24小时预报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原方案在高原地区的降水预报明显偏大;而新方案改进了高原和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及形势场的预报。同时,高原地区的增湿系数b和对流加热、增湿垂直廓线也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3.
Climate models have been used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to predict or project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thways fo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limate system model is to increas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nd improve the corresponding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climate change and improving climate prediction skill. Based on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high-resolution global climate system model, a review of recent progress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models was summarized. The paper also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high-resolution models and focused on the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bottlenecks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esolution model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framework of the high-resolution ocean and atmospheric models and massive high performance parallel compu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ub-grid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and mesoscale air-sea interaction. Meanwhile, the scientific objects and experiments design of the international high resolution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HiResMIP)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 (CMIP6) was introduced. Finally, we prospe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s and evaluations of high-resolution climate models in China wa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24.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5,分别选取不同陆面参数化方案和空间分辨率,对5个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年份进行短期气候回报试验,分析对气温和降水预测效果的影响及其最优组合。结果表明: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可以改善流域降水和气温的预测性能;而不同陆面方案引起的地表净辐射能量分布不同及其地表蒸散差异,最终导致流域内气温和降水预测效果不一致。RegCM(CLM4.5+30 km)对流域内小雨预测结果最好,而RegCM(BATS+30 km)预测流域内大雨和暴雨效果最优;RegCM(CLM3.5+30 km)对流域内气温预测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125.
数据稀缺生态系统中多种类质量谱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种类生态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渔业活动影响应预测和管理措施效果评估。质量谱模型是一种基于生理过程构建的生态模型,该模型为描述鱼类群落在个体摄食变异和随个体发生的生态位迁移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尽管生态模型在增进生态系统认识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应用在数据稀缺的渔业中受到很大限制。作为实践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EBFM)的第一步,本研究构建了海州湾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本研究详述了数据收集和模型参数化的过程,以促进该模型在数据稀缺的生态系统中未来的应用。作为一个范例,研究展示了不同捕捞努力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采用一套生态指标监测其动态。群落生物量、多样性指数、W指数,大鱼指数(LFI),平均体重和群落质量谱斜率对捕捞压力的响应呈非线性,最大的捕捞强度并非总是对鱼类群落产生最强的影响。本文强调了构建谱模型在生态研究中的的价值和可行性,并讨论了模型的局限性和改进的可能。本研究旨在促进质量谱模型的广泛应用以更好地支持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126.
基于卫星数据改进计算白冠覆盖率的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白冠覆盖率的历史研究,总结了计算白冠覆盖率的参数化方案和海浪破碎统计模型,并分析比较其优缺点。通过结合基于卫星数据的参数化公式,利用最优拟合的方法,得到不同限制条件下模型中的系数Cenn。通过分析考虑海浪破碎条件,确定了适用于一般海浪状况的系数值。通过比较白冠覆盖率的卫星数据和原始模型的模拟结果,可知改进后模型的结果更合理,同时与历史研究结论相符。文中还分析了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平均的全球白冠覆盖率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在中高纬度海域,全年白冠覆盖率的值最大,而在低纬度和赤道海域,白冠覆盖率小于0.5%,全球白冠覆盖率的平均值大约为1% ~3%。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的白冠覆盖率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大于南半球。  相似文献   
127.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mixing height (MH) is an important bulk parameter in air quality (AQ) modelling. Formulating this parameter under statically stable conditions, such as in the Arctic, has historically been difficult. In an effort to improve AQ modelling capacity in North America, MH is studied in two geographically distinct areas: the Arctic (Barrow, Alaska) and the southern Great Plains (Lamont, Oklahoma).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the Atmospheric Radiation Measurement program, Climate Research Facility and numerical weather forecasting data from Environment Canada's Regional Global Environmental Multiscale (GEM15) model have been us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suitability of available parameterizations for MH under statically stable conditions and also to compare the level of agreement between observed and modelled MH. The analysis period is 1 October 2011 to 1 October 2012. The observations alone suggest that profile methods are preferred over surface methods in defining MH under statically stable conditions. Surface methods exhibit poorer comparison statistics with observations than profile methods. In addition, the fitted constants for surface methods are site-dependent, precluding their applicability for modelling under general conditions. The 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s and GEM15 MH suggests that although the agreement is acceptable in Lamont, the default model surface method contributes to a consistent overprediction of MH in Barrow in all seasons. An alternative profile method for MH is suggested based on the bulk Richardson number. This method is shown to reduce the model bias in Barrow by a factor of two without affecting model performance in Lamont.  相似文献   
128.
WRF模式中QNSE方案的湍流长度尺度系数的调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中湍流混合对数值模拟起着重要的作用,湍流混合作用的恰当描述对于温度、湿度、风场以及降水的准确模拟至关重要。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人口密集,暴雨灾害频发,很有必要寻找一种适合该地区降水模拟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本文运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以QNSE(Quasi-Normal Scale Elimination)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为基础,将其中湍流混合长度尺度系数调整为可变参数。本文将Noh et al.(2003)提出的Prandtl公式与Janji?提出的修正湍流长度尺度系数的方法相结合,通过考虑非局地项的强迫、地表稳定度与边界层高度对湍流长度尺度系数的影响,强调大气的动力结构特征与热力结构特征对湍流混合的共同影响,从而提高QNSE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模拟能力。文章通过进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典型暴雨试验,将调整参数后的QNSE方案与原方案进行比较,重点分析调整参数后的方案与原方案对关键基本气象要素场、边界层结构特征以及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调整参数后的方案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地表温度、边界层结构以及降水的模拟效果。进一步研究表明,调整参数后的方案主要通过改变边界层混合缓解水汽混合比、位温模拟方面的误差。  相似文献   
129.
GRAPES_MesoV4.0主要技术改进和预报效果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GRAPES_Meso V3.0存在的降水量偏大、模式运行不稳定、近地面温度预报偏差较大、可同化资料偏少以及分辨率偏低等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改进工作:引入变分质量控制以及探空湿度的偏差订正,实现了GPS/PW资料、FY-2E云导风资料以及无线电掩星资料的同化应用,提高了模式分辨率,引入四阶水平扩散方案,调整了微物理参数化方案与动力框架的耦合方案,完善了地面辐射能量平衡方程以及优化了后处理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的诊断方案,并集成所有改进成果形成新的业务化GRAPES_Meso V4.0。批量试验结果表明:GRAPES_Meso V4.0降水ETS评分普遍提高,同时预报偏差明显降低,月平均降水更接近实况,且能够较好地刻画雨带细节;2 m温度预报偏差有较为显著的改善,大部分地区24 h预报有1~2℃左右的降低,有些地区有3~5℃的降低;GRAPES_Meso V4.0对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的改进效果比较显著,500 hPa的温度、风速、位势高度场的相关系数均有显著提高,850 hPa的均方根误差也明显降低,整体性能明显高于GRAPES_Meso V3.0。  相似文献   
130.
两种参数化方案下冬小麦品种对发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华北平原4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6—2010年冬小麦的品种、发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基于常用的发育期模型,对两种参数化方案下品种变化对发育期影响的特征进行研究。其中参数化方案1采用固定的三基点温度,参数化方案2通过循环优化得到三基点温度。结果表明: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品种变化频繁的情况下,两种参数化方案均能较好地对返青-抽穗期与抽穗-成熟期的模拟过程进行参数化;两种参数化方案均认为品种变化使返青-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日数有延长趋势,但不同参数化方案的趋势值存在较大差异,且参数化方案1模拟的趋势值总是高于参数化方案2。此外,不同的参数化方案也会使模拟的趋势值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发生变化。研究表明:不同参数化方案的使用会对模拟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在量化品种变化对发育期影响时,需关注不同参数化方案对结果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